鹦鹉鱼头洞病怎么办?
头腐病(大头病、头洞病),是由鹦鹉鱼传染吸收的寄生虫所引发的炎症反应,主要症状为: 患病初期,在鹦鹉鱼的头顶部出现一个或多个白点状的病灶,逐渐扩大形成环状斑块,病灶外围呈红色,中央部分稍淡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病灶由白色变成黄色,中间部位开始出现软泡,若用力压迫,可挤出乳酪样分泌物;
中后期,病变部位的头皮开始脱落,如不治疗,整个头部都会脱光,使头颅骨外露,严重者会出现眼结膜红肿、流泪、眼睑麻痹等症状;最后,病人因营养不良和过度衰弱而死亡。
此病的病原体是异尖线虫,又称海兽胃线虫,属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。该虫子身体前端细长,形似铅笔,后端钝圆,全身呈灰白色,长约2~4mm。它依靠口腔底部的绒毛吸附于消化道的壁面上,以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及有机质为食物,慢慢发育成较大的成虫。 当人体食用了含有异尖线虫的鱼虾后,其中的一些幼虫可能会钻入胃肠道内而致病。
由于人类不是异尖线虫的自然适宜宿主,所以虫子不能发育成较大的成虫,只能以幼虫形态在胃肠道内存活。当胃肠道蠕动到幽门处时,此处弯曲度变大,而且附近有很多皱襞,有利于异尖线虫在此栖息下来并吸取营养,同时还能抵御胃酸的刺激。
当然,如果胃肠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,也能供给异尖线虫幼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。 不过,虽然人吃了含有异尖线虫的鱼虾可能患上述病症,但正常情况下,人体肠道内有足够的胃酸和蛋白酶,再加上胆汁的分泌,对异尖线虫等有较强杀灭作用的胃酸浓度,足以杀死进入胃肠内的幼虫,使其无法繁殖。
一般只要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,就不会得异尖线虫病。 如果一定要吃生鱼片之类的东西,也要确保鱼类是在低温下冷冻24小时后再吃,这样也能基本消灭里面的异尖线虫幼虫。
对于已经患了异尖线虫病的患者,应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治疗: (1)药物治疗 用0.5%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患处,然后涂上抗生素软膏,如氯霉素软膏、红霉素软膏等;也可以注射阿米卡星、庆大霉素等广谱抗生素。
(2)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,则应进行手术切除感染灶,并在伤口上涂碘酒或其它消毒药水,以防感染。